一个亿单曲销售额的意义,华语音乐市场的强心剂

发布日期:2024-09-19 13:22

来源类型:百度最资讯 | 作者:李紫婷

【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】【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】【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】【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】【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】【4949澳门免费大全】【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】【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】【2O24年澳门今晚开码料】【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】
【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】 【2024新澳免费资料】 【澳门一肖一码一必中一肖精华区】

上篇戳:一个亿单曲销售额的意义,不仅仅是日进千万那么简单

音乐作品如何盈利?

花样繁多的内地特色榜单

中国内地的流行乐榜单五花八门,从QQ音乐到网易云,各家平台都有自己的榜单设置。

△QQ音乐

△网易云音乐

因为榜单花样繁多,结果就是没有哪个榜是特别权威的。如果有粉丝庞大的流量歌手发片,这些不同名目的榜单就会刺激粉丝去冲第一,甚至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为了刺激KPI都设置有亚洲新歌榜。

由于许多歌手发歌并不收费,被平台买断版权,也就是说除了销售榜单以外,其他所有的排行榜单跟国外靠真金白银付费收听的都不一样,是靠播放量、评论、分享等综合数据得出的排名。

音乐作为作品,跟现在粉丝流行购买的杂志又是不一样的东西

什么是真正的作品

流量偶像往往身兼数职。拍戏又唱歌又要兼顾时尚领域,使得一些初恋追星的粉丝混淆了杂志和单曲的概念,认为自己买杂志和买单曲买电影票是一个概念。导致许多人不是很理解数字唱片销售额的重要性。

从本质上来说,无论是唱歌还是演戏,都是一种商业行为,艺术追求是需要建立在有利可图的基础上,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。

演员拍电影票房最大,歌手唱歌卖唱片最大。拍杂志,按照惯例,杂志社一次性支付艺人劳务费,杂志销售所得归杂志社所有(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艺人团队会要求杂志社分成,这是偶发现象,不属于常态)。通常按照印刷成本计算,纸媒的售价与其印刷成本是难以维持盈利的,杂志社通常是靠卖广告赚钱,封面艺人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展示所着商品。在流量时代以前,一线杂志社常常以超模为封面模特。登上封面艺人往往是品牌的代言人或者长期合作伙伴,也是艺人展示自身时尚气质的一个方式。

这种上封面拍时尚大片的行为,可以增加艺人的星光,展示高级形象,提升商业价值,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,不是艺人立身之本

艺人主业毕竟是以音乐或者影视作品为主,不会将封面作为主营业务,否则就是跟职业模特抢饭吃了。

近几年来,粉丝经济迅猛发展,杂志社为了“割韭菜”纷纷发行电子刊、副刊等衍生品,甚至一个月N封这种操作,来增加业绩。粉丝砸的数万本杂志销售额,往往成了杂志社的奖金发放来源。

杂志社发行之随性,没有定数,不仅无权威性可言,而且时尚圈推陈出新之快,更新换代之迅猛,往往是依附于影视圈,跟红顶白的存在。不会有任何榜单记录纸媒的销售额,并将其归功于艺人本身。

包括艺人代言过什么东西,几年过去后没有人会记得,因为这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,每个月的人都不一样,没有谁会一直固定的在一本杂志社让明星去刷脸,但是音乐影视作品,只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它就是属于这个艺人的东西,谁也拿不走。奖项和票房数字,更是伴随艺人终生,记录在从艺履历上,甚至可以名垂影史的。

绝大多数艺人不会将上了几本杂志封面作为主要成绩来标榜。

比如,大家还记得去年前听过的最红的歌曲,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吗?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记得。但是还有谁记得去年有哪位艺人登上的哪本杂志封面销售额最高呢?

时尚杂志的“周边化”,注定了其只能成为艺人影视、音乐作品的流行度跟风者而不是引领者。销售额再高,也无法同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这些艺人主业平起平坐。

讲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,作品是作品,杂志就跟拍写真一样,没什么区别。拍电影拿片酬或者分红,那么唱歌如何赚钱呢?

分两种情况。第一种是版税抽成。在日本,大部分职业歌手他们出歌的时候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去分成的,然后词作者曲作者,都是按照一定比例去抽版税的。每卖出去一首歌,参与作词作曲唱歌的人都可以按照比例拿钱。卡拉OK、商业场合的背景音乐、翻唱等等任何使用了原唱版权的商业行为,都需要付钱,这样就会有一个源源不断的受益。

现在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,比如抖音平台上的配乐,都是需要短视频平台从版权方购买使用权,用户在上传的时候才可以作为配乐的,这是平台出资,用音乐资源吸引用户。

这种分成的情况,词曲作者的拿的比例比只是单纯唱歌的歌手,要高很多。所以说一般日本的歌手他们能自己写词的,都会自己去写词。前段时间韩国组合izone的制作人为了拿版税,还用妻子的名字参与了作词。

类比电影圈,就是一些电影演员会用自己的片酬去做投资,成为出品方,前期参与拍摄的时候一分钱不拿,上映了分红。票房好就多赚,票房不好就少赚。

正因为这种盈利模式的相似,所以本文会拿这两者来类比。

第二种盈利方式,就是买断唱权和著作权歌手拿唱酬,词曲作者拿买断的作词作曲费,后续收益无论盈亏,都跟参与创作的人员无关。一些平台跟艺人团队的合作也是如此,一次性买断歌曲在音乐平台的播放和销售,后续收益归平台所有,亏本也是平台承担。

以上两种盈利方式,无论是哪一种,对于制作方(艺人和制作团队)和销售方(音乐平台和电影出品方)来说,都是卖得越多,拿钱越多,后续才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创作,形成正向循环

偶像歌手专辑销量对市场的冲击

不得不承认的是,偶像歌手虽然促进了实体唱片销量的突飞猛进,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非粉丝型歌手的积极性。

依赖ORICON这种实体销售排行榜的日本,榜单上大家看到全都是偶像歌手的作品,对于真正做音乐的人来说,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。

因为这些偶像团体是用商法和各种赠品让粉丝为了赠品去买,而不是说为了音乐本身去买。虽然说他们的音乐本身质量都不差,但都属于是工业化流水性的造星,是吃青春饭的偶像。

大多数偶像团体的女孩子们,十几岁出道,二十岁出头就毕业转型。也许偶尔会有经典作品,但这是属于一个庞大的团体,一个可以不断毕业老成员,补充新成员的团体,多个人的作品永远不属于同一人,只属于制作人。

艺人就变成了功能性的存在,制作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。

固定模式的每年春季出一个毕业单,夏季出一个水着单,然后秋季又是那种比较暗黑的风格,冬季是抒情单曲。

一个成熟的音乐市场,细分到了如此程度,最终也只能是在竭尽全力通过商法变幻去扩容捞金,导致唱片销售又进入到了一个瓶颈。

至此,实体销售额榜单与大众取向开始产生了裂痕,榜单已经无法证明歌曲的流行度了。

为了消灭这个隔阂,也是顺应时代潮流,ORICON榜单终于进行了改革,将数字销售,即配信计入了榜单。在此之前,日本的数字销售只有25万、50万这种级别的认证,没有精确的销售数据。

花这么多时间讲日本的音乐市场,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口有1亿多人,比美国人口少,但是唱片市场常年盘踞第一第二的位置,非常具有代表性。

日本,这一世界排名前列的唱片市场,晚于韩国、美国多年,终于开始将数字专辑销售与实体销售合并,结束了偶像团体的商法时代,标志着实体唱片时代正式进入了尾声,数字单曲时代成为主流。

内地方面,周杰伦是最早在QQ音乐卖数字专辑的,成绩非常好,但是由于国内没有一个特别正规的连续性的榜单,去统计这个销售数据,导致大众对于唱片销售数据和销售额的概念非常模糊,远不如电影票房清晰。

销量统计如何反向刺激销量上涨

内地流行乐市场,败于实体,成于平台。

内地的音乐平台,是利用自己的技术,你买多少张直接反映在 APP上,不需要经过第三方统计,这种直观的数字化体现,有利于促进你粉丝购买。

众所周知流量粉丝最擅长做数据和花钱。仅以QQ音乐为例,巅峰榜,新歌榜,飙升榜之类,除了粉丝会细看以外,大众根本不知道如何计算,也没必要弄清楚如何计算的一堆榜单,反而会刺激粉丝花钱去打榜。

韩国由于地方小,明星基本都在首都圈活动,可以直接用签售会去刺激销量,靠粉丝吃饭的歌手或者偶像团体基本在Hanteo榜单都会有一个比较不错的表现,但是数字音源这块,基本就由比较有国民度的口碑歌手把持。

内地因为客观的物理空间太大,地域太广,无法做这种线下宣传,实体销售成本较高,基本都是粉丝拿来收藏用,所以实体销售也可以忽略不计。再加上粉丝喜欢拉小表格PK,证明偶像的成绩有多好。平台清清楚楚的数据反映和花样繁多的榜单,就正中了粉丝心理。

累死的电影人,躺赚的音乐人

一亿的数量级概念

以韩国为例,韩国的唱片单张一般定价是人民币50到100之间区间。根据歌曲数量的不同价格略有浮动。卖的比较好的solo歌手,可以上10万。团体的话更多一点,韩国当红女团大概可以卖个二三十万,当红男团可以卖个上百万,按照实体专辑的销量来算,一张假设是100元,然后卖200万张,也就是两个亿的销售额,这中间还要扣除实体专辑的制作成本,拍摄MV的成本,偶像团体去电视台打歌的成本也都是公司出钱,而且韩国偶像团体一张正规专辑的歌曲基本是10首起。

韩国歌手一般是直接的发专辑,偶尔发单曲销量也不会很高。

《光点》这张单曲,只有一首歌,对比韩国团体10首歌还要拍MV和造型还有成员众多的其他成本。这一首歌,顶10首歌的销售额,还得是Top级的团体的销售额。

作为一首数字单曲,每个用户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,对于实际的发行方QQ音乐这个平台来讲,除了在网上投放了这首歌的音源信息以外,几乎没有任何的成本。

平台的维护成本,还有一些长期的工作人员的开支,属于日常支出,并不会因为一首单曲而增加许多。

但如果是专辑售卖的话,首先就是专辑的制作,超过10首歌的音乐部分的制作成本,到专辑内页写真图册的印刷,到完整的实体专辑这样从工厂出厂,运输成本人力成本,经过许多道流程后,制作出来一张实体的专辑。这些成本加起来,无论是时间成本,还是从经济成本来讲,其实都是非常高的。

所以《光点》一个亿的销售额代表了什么?

即使说刨除这个平台,如果有买断的成分,然后平台作词作曲人的抽成,比如说这些所有的成本全部加起来,就按照最极端的假设来说,假设平台抽掉9成,然后4天一个亿的营业额,剩下的1000万人民币,就是净利润,什么是净利润,就是扣了所有的前期花销和成本,最后能实实在在拿到手的钱。

一千万的净利润是什么概念?

我们以苏泊尔集团举例,苏泊尔品牌隶属于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,是中国厨房小家电的领先品牌,是中国炊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,总共12,000多名员工。苏泊尔集团2019年全年的净利润约为17.34亿元人民币。净利润单看绝对值远超光点,但苏泊尔17.34亿元的净利润,背后是什么样的企业规模呢?

△《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》 - 1

根据GFK监控的中国30个重点城市炊具市场份额数据显示,2019年苏泊尔炊具七大品类的市场份额全年累计达到47.8%,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,稳居第一。

△《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》 - 2

如此行业绝对龙头的上市企业,全集团一万多名员工,辛苦工作365天,才到手17.34亿元,平均每天算下来每天能赚到475万左右,而《光点》这首单曲的制作团队这个人员规模,仅在4天内就能到手最保守估计差不多1000万,这样的赚钱效率,可以说是躺赚了。

光点这首歌的制作成本,没有拍摄造型也没有MV,也没有上通告宣传,前期买歌和制作,绝对不会超过七位数,相对于一个亿的销售额来说,几乎是百倍的获利。

著名歌手惠特尼休斯顿,曾经有一张专辑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,在那样一个实体唱片的黄金年代,2000万美元,不到两个亿人民币,类比《光点》的销售额,这是一个什么概念,相信大家都应该心里有数。

再看国内,周杰伦这种大物歌手,一年光他的独家版权费用就好几千万。一年什么都不干,躺在那儿就几千万入账是什么概念?一个电影明星得接多少广告,拍多少电影才能赚到这么多钱?

成名的音乐人对比成名的影星,真的是躺着赚钱。

有钱赚才有人来,一亿销量对音乐行业的利好

《光点》在相对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前提下,无宣发无广告无打歌,全靠粉丝这样买出来的销售额,投资回报比如此之高,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流行乐行业。

前几年影视行业为什么热起来了?就因为有钱赚,有热钱去投资,吸引更多人才,然后这个市场越做越大,完全是一个良性发展。单张数字单曲突破了一个亿的销售额天花板之后,大家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。这个可能性,换来的人才和资金,会带来机遇,促成正向循环。

《光点》这座里程碑,不仅仅是华语乐坛数字单曲销售额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高峰,就其质量而言,也不是烂大街的口水烂俗之作,其质量不说多么高不可攀,但是也诚意满满。是值得称赞和拥有绝对纪念意义的一首单曲。

《光点》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一个亿的营业额,这样的商业成绩,会更加的刺激那些同样的音乐制作人,投资方去大量投资,创作出更好的音乐,听众也能从中受益。

如果那些音乐制作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有多么的赚钱,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来钱来得多么容易的话,大家都没有这样制作音乐的心,大家很难去努力做的。

包括前面提到,粉丝去拉小表格的时候,不仅仅会提到是哪个平台的销售成绩,连带制作团队也会去一一认识和科普,这样也反向过来给那些音乐制作人一个更强的动力,说我们要做出一些更吸引听众更好的音乐,更抓耳朵,让大家认识我们这些幕后工作人员,然后来让大家更多的去买这个东西,养活自己。

专辑不卖钱,谁能天天为爱发电不图名利地喝西北风呢?

通过前面这么多对比和举例,足以说明,对于音乐市场而言,短时间内突破一个亿的销售额,告诉了我们,理论上来说,唱片市场的销售数字是无上限的。后续收益也可以长达数十年。

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要突破某一个天花板,它还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,现在内地数字音乐一个亿的天花板已经被突破了,而且全世界都看到了。

原来中国不光电影有那么大的市场,音乐也是。

内地电影市场是世界第二大票仓,仅次于北美。许多电影国内国外同一时间上映,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庞大和潜力,就不能让中国的影迷比外国人晚看,妇联四在中国上的时间甚至比美国还早。

这个数字就是让大家发现,原来在华语乐坛萎靡近20年后,内地音乐是有这么大潜力的。过去内地流行乐几乎被耽误了十几年的时间,没有什么进展,人才全都流失到国外,大家都以读国外的各种音乐学院为荣,而不是说留在国内发展。因为你这个地方我赚不到钱,我肯定要去能发挥才能又赚得到钱的地方去。
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有钱了才能吸引住人才,吸引住人才他才能有更好的产出。

所有人,不管是画画,不管是写书,任何产出,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。

没有人看到,没有人听到的话,这个作品是毫无价值的。东西再好,也是酒香怕巷子深的。

流量歌手既然能达到这么高的销量,有这么高的关注度,有这样的影响力,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去为他们产出好的作品。

这几年这些红的流量的歌,基本上还是有一个很好的做音乐态度在的。某位流量,其实他很多歌都是买歌,高价去国外收歌,创作者一看你是中国人,我的好作品,先紧着欧美的歌手,先不给你。因为他们觉得我可能给你了,这好歌我也赚不到很多钱,干嘛要把我最好的作品给你?

于是就把别人挑剩下的一部分作品卖给中国歌手。高价买回来一个挑剩下的东西,然后还没有那么好听,看着是跟人家同样的团队,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。这个就是因为人家赚不到钱,所以不会把自己好东西给你。如果能证明他的作品能在你这里发挥更大的价值,赚到更多钱,好的东西就会优先给你挑了。

拿一个韩国的女歌手举例,金泰妍,每次拿出来的作品都非常好。是因为她的粉丝一直在冲女solo的销量榜单,它能让那些音乐人看到,她的销售成绩有多好。甚至有很多音乐人想让自己的歌被泰妍唱,这样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听到。

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。哪怕这些音乐人觉得一个歌手只是一个流量,哪怕他们觉得这个流量歌手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之处,但是同样的歌给流量唱,和给别人唱,可能博得的关注度,甚至获得的利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。音乐创作者会如何选择,答案非常明显。

站在投资者的角度,如何看待一张单曲销售额超过一个亿?

以一个极低的资本投入换取了一个短期内极高的现金流入,这个销售额是一个热钱,是现钱。当我们花了三块钱,无论是从支付宝还是从淘宝上,支付宝还是微信去购买三块钱这样一张单曲的话,转账即刻发生,QQ音乐马上就拿到了这三块钱,每首歌的三块钱。

当这个专辑的销量显示说销售额突破一个亿的时候,QQ音乐账上实际的钱就是他拿到的现钱,而不是说这个实体专辑通过什么线下的这些售卖商中间一层层分成,可能还会显示一些欠款,就是什么时间给你,把这个钱打给你这个问题。

这是实打实的现金流。在现在经济的形势的状态下,所有的企业现金流都吃紧,《光点》这张单曲零宣传,就只是发了个微博,就完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流程。完全没有一些其他额外的付出成本,立刻拿到了一个亿的现钱。

无论对于音乐行业,还是歌手本人未来的一个发展,它都是一个多赢的事情,并不仅仅是一个排行榜第一那么简单。

中国乐坛,绝不会止步于《光点》的一个亿。以后会有2亿、3亿,甚至10亿销售额的作品产出。相信所有歌手的梦想,都是自己的作品能被全世界听到。

Blokhus:

9秒前:内地因为客观的物理空间太大,地域太广,无法做这种线下宣传,实体销售成本较高,基本都是粉丝拿来收藏用,所以实体销售也可以忽略不计。

杨猛:

9秒前:《光点》这张单曲,只有一首歌,对比韩国团体10首歌还要拍MV和造型还有成员众多的其他成本。

希古马:

6秒前: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
刘承宸:

4秒前:相信所有歌手的梦想,都是自己的作品能被全世界听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