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放缓发展电动汽车,到底打的什么算盘?背后是啥原因?

发布日期:2024-09-19 16:15

来源类型:新浪新闻 | 作者:保罗·达诺

【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】【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】【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】【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】【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】【澳门118开奖结果查询】【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】【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】【澳门一肖一码100准】【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】
【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】 【2024新澳免费资料】 【特战荣耀电视剧免费观看】

欧美突然放弃和放缓发展电动汽车,到底意欲何为?

最近几天可谓是十分热闹,爆炸性的消息很多。例如,苹果放弃了十年的造车计划,实在令人唏嘘。其实早在去年,西方就有了些许的苗头。

2023年9月,英国宣布,将“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”推迟到2035年执行。奥迪也表示,不会再大幅提高电动汽车产量。

头几天,奔驰CEO康林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,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能达到预期,奔驰将调整原先设定的目标,不再寻求在2030年前实现全面转向电动汽车的计划,而是实现包括混动车型在内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%。并在未来十年内,对内燃机技术进行更新,计划到2027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车型,以确保内燃机汽车能够持续至2030年。

另外还有消息称,欧盟撤销了2035年全部电车的计划,关于这个我没有找到原始出处,多少有点夸张的意味,后面我会细说这个事儿。

那么上面这些消息一出,很多不看好电动汽车的人开始欢呼雀跃了,一副“你看人家都放弃了,我早说过不行吧”的模样,其实我想说,别高兴的太早了。

那么为什么欧美要延缓发展电动车呢?我们仍然按照以前的思路,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。

1、技术

在电动汽车这个领域,用弯道超车来形容我们中国一点也不为过,核心的电池、电机、电控,我们都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。相比之下,那些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汽车巨头们,连造好一辆普通的电动汽车都困难,名我就不点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一搜。可以说,除了特斯拉,西方没有一个能打的品牌。所以他们是真心不想搞吗?肯定不是,只是现在搞不过咱们,只能往后延一延了,利用这段时间再想办法,其中的一个就是跟中国厂商合作。

例如,此前大众就宣布,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,出资24亿欧元占股60%。此举也是大众进入中国40年以来,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。

另外,大众还以约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4.99%股权,并获得一个董事会观察员席位。同时将基于小鹏的G9平台、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,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,以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,相关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量产。

还有,奥迪与上汽也签署了合作协议,将通过智己平台,开发电动汽车。

以及,吉利与雷诺也签订了框架协议,双方将成立一家新公司,分别持股50%,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研发、制造和供应混合动力总成和燃油动力总成。

此外,Stellantis以15亿欧元签收零跑汽车,将以49%和51%的股权比例成立一家合资公司。近日,Stellantis表示,考虑在意大利米拉菲奥里工厂生产零跑汽车品牌纯电车型,计划年产量为15万辆,最早将于2026年或2027年投产。

那么以上这些进一步说明,欧美车企绝对不是不想造电动汽车,而是能力上有些许不足,所以才积极寻求与中国厂商合作,借鸡生蛋,走个捷径。

2、产业链

我们不仅仅是技术领先,还有全世界最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毫不夸张的说,在长三角地区溜达一圈,你可能就能凑齐造一辆电动汽车的零部件。而产业链这个东西,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根基,不论是成本还是效率方面,当下的全球,谁能跟我们比呢。

所以,现在欧洲造电动车的成本,必然是跟我们不可同日而语的。那么从企业利润的角度来看,赚不到就没有必要加大投入,在利润较高的传统燃油车领域多放些精力进去,多赚钱才是王道。利用好延缓的这段时间,好寻求机会在自家的土地上搭建产业链。

例如,中创新航、蜂巢能源、欣旺达等国内电池大厂,纷纷出海,计划在欧洲兴建电池工厂,这其中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之外,也是欧洲打造本土产业链的一部分。

另外,中国电动汽车的更新换代犹如家常便饭一般,迭代升级速度是欧美日韩车企可望而不可即的。换句话说,除了品牌,他们很难有与中国厂商们竞争的能力。而这一切,都是基于完善的产业链而来。

那么在造车成本方面,欧洲显然还处于劣势,并且效率也不高。所以,他们需要等,等到出现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时候。

3、利润

不得不承认,赚钱的汽车厂商还是那些传统车企,例如2023年,丰田预计净利润为299亿美元,折合成人民币高达2152亿元。奔驰净利润也达到了157美元,折合成人民币高达1130亿元。而比亚迪2023年的净利润预计为290亿-310亿元,差距还是很大的。更有很多国产新能源厂商,还在每年亏损。虽然硬比呢也不太合适,毕竟他们做了多少年,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刚刚崛起。但是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,显然也是不合理的。

最近几年,欧洲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一直徘徊在20%多一点,发展势头并不是太猛。并且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,欧盟今年1月份的电动汽车销量,比2023年12月份下降了42.3%。多家知名机构也预测,2024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的增幅不会太大。

所以,想多赚钱,就需要有所取舍了。

4、电价

俄乌冲突之后,欧洲主动切断俄罗斯的天然气,花高价从美国进口,电价一路水涨船高,甚至德国还重新开启了燃煤发电厂。

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,年用电量低于2500千瓦时的德国家庭,所支付的电价为每千瓦时45.36欧分,也就是0.45欧元,换算下来每度电约3.5元人民币。

当然德国的电价是最贵的,如果还是在上面的电量范围内,欧盟上半年的平均电价为每千瓦时0.29欧元,大概2.3元。

近日,有博主在法国的充电桩充电,一共充电49.322度,花费29.25欧,换算成人民币228元,也就是充每度电4.62元,远远高于咱们国内,属实不便宜,这也显然失去了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。

5、基础设施

欧洲在充电配套设施方面的发展速度也不快,根据有关数据统计,截止到2023年6月,欧洲16国充电桩总数仅有61万个。并且,私人充电桩数量更多,分布也不均匀。相比之下,截至2024年1月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经超过886万个。

充电桩少,电价还贵,欧洲用户或许已经开始逐步失去对电动汽车的新鲜感,进而影响了整体市场表现。

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,电动汽车卖的不好,充电桩就没有必要多建,充电不方便,电动汽车就更卖不出去。

6、电子燃料

接着开篇将,很多人称,欧盟撤销了2035全部电车计划,这其中多少有些误解了,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。

2022年6月29日,欧盟27个成员国达成一致,宣布从2035年起,只允许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新车注册,但并没有指明必须是电动汽车。到了2023年3月28日,欧盟批准了这项2035年碳排放禁令。

这就意味着,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车,从2035年开始就没有办法在欧盟销售了,无论它是传统燃油车,还是混动或插电,只要排放二氧化碳就不行。

换句话说,也不是什么纯粹的发展电车计划,更像是一个绿色环保计划。

另外,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,保时捷、西门子、埃克森美孚等厂商组团在意大利建设了一座合成燃料工厂,并且已经投产,生产一种名为e-fuel的合成燃料。

它是将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二氧化碳,通过催化反应进而合成的一种液体碳氢链燃料,也叫电子燃料。e-fuel的独到之处在于,在燃烧时虽然也会释放二氧化碳,但由于生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被结合,其生产总体呈现中性,理论上不会新增二氧化碳,以此也算是达到了零碳排放的效果。

并且,由于部分欧盟国家和欧洲厂商的压力,欧盟已经同意,在2035年之后,使用eFuel的内燃机车型可以上市销售。这就给了欧洲各大车企喘息的机会,有了新的技术路线,也就不再急于电动汽车的转型了,只需要调整升级一下发动机系统就行了,相对来说,简单多了。

总之,说欧美放弃电动汽车,是危言耸听,只不过是暂缓而已,绝对不会不做。所以我们总结的说,因为没有完善的本土化产业链,在电动汽车领域,无法低成本造车,高效率的研发新车型和新技术,而传统燃油车具有一定优势,利润还高,延缓电动化,一边打造产业链,一边继续获得更多利润。同时,通过电子燃料以及传统内燃机升级,延长传统汽车的寿命,持续赚钱。大概就是如此了。

最后,还得小提一下氢能。头一段时间,壳牌宣布,加州旗下所有的汽车加氢站永久关闭。而加州一共有55个加氢站,其中的11个已经关闭,这还不算无法正常运营的。这就意味着,日系氢能汽车的技术路线大概率是失败了。

日本虽然提前多年做了布局,申请了大量的氢能专利,但之所以选择这条路,只不过是因为自身资源受限,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选择。就像之前我在视频里提到的,即便是日本大面积应用了氢能汽车,这个氢也是绿氢,日本也无法解决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绿氢,到时候还得依靠进口。所以说,目前氢能汽车的技术路线,未来如何,还真不好说。

总之,欧美放缓电动汽车的发展,已经成为事实,或许下一步还会加大力度。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说一套做一套的伎俩,本来想靠低碳减排拖垮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,可没想到我们来真的,不仅实现了目标,还实现了领先,而他们转头就不想玩了,实在可笑。

同时,大家也不应该受到那些信息的影响,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不能动摇,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汽车市场的问题,而是一个能源大战略的问题。它不仅涉及到不同的行业、不同的领域,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当下和未来。所以,他们愿意如何就如何吧,我们做好自己,不断努力追求更好,就没有问题。

但大家也要切记,别再被某些声音带节奏了,相信国家就是最正确的选择,您说呢?

诺瓦克·德约科维奇:

4秒前:3元。

):

5秒前:62元,远远高于咱们国内,属实不便宜,这也显然失去了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。

McAfee:

3秒前:还有,奥迪与上汽也签署了合作协议,将通过智己平台,开发电动汽车。

Montano:

2秒前:所以,他们需要等,等到出现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时候。